花岗岩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花岗岩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【资讯】文化清流热潮下勿忘这档让科学流行的现象级河间

发布时间:2020-10-18 15:06:25 阅读: 来源:花岗岩厂家

文|加菲

《最强大脑》通过节目再现出来的意义,除了传播科学知识本身,更重要的是展现人在追求卓越道路上的激情与勇气,这种激情与勇气不仅体现在选手身上,也体现在这群不屈不挠的幕后团队身上。

2017年1季度,电视综艺界的“文化潮”似乎愈演愈烈。从被称为“综艺节目中一股清流”的《中国诗词大会》,到“打捞历史与人性”的《见字如面》,再到重新跻身网红阵营的董卿主持的“用朗读展现生命之美”的《朗读者》。越来越多的文化类栏目登上新闻头条,占领微博朋友圈,成为上至两会人大代表,下至平头百姓热议的对象。

文化类节目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电视综艺生态健康化、多元化发展的有力表征,不少人通过各种窗口跟风感叹:“啊,电视文化的春天来了”。

笔者历来喜欢“不跟随”,别人聊“文化”聊得那么热火,今天我们来聊聊另一个很有逼格的词——“科学”,和它在电视媒体领域最典型的文本代表,也就是刚刚收官的“让科学流行起来”的第四季《最强大脑》。

在 2017 年各大卫视平台推出的第一季度节目中,除了数量少却话题异常多的“文化节目热”,电视综艺市场上明星真人秀、歌舞节目、娱乐节目依然是主题。在娱乐节目扎堆的竞争环境中,《最强大脑》依然表现不俗,第四季CSM52城收视率平均收视超1.5%,曾4次位列省级卫视晚间节目收视第一,展现出了现象级综N代节目的强大吸睛势能。

1

从娱乐至死到“让科学流行起来”

从功能视角理解电视,它无疑具有娱乐属性、文化属性、审美属性,同时也具有认知属性。从动力学视角关照电视内容生产,上面的这几种维度,都是电视内容生产的重要坐标,而这些维度之于电视生态,如同营养元素之于人体,它不是可有可无、可以厚此薄彼的关系,而是缺一不可的关系。而在近些年的电视商业化浪潮下,电视内容尤其是电视综艺业态的“个别营养元素缺失”现象似乎一直存在,尤其是在提升观众的认知维度层面。

2014年初,江苏卫视科学真人秀节目《最强大脑》走进了观众的视野,受到科学界和电视界的共同关注。该节目采用科学真人秀的手段,向大众展现挑战者超强的脑力天赋,标榜“让科学流行起来”,增进大众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参与。自2014年1月3日第一季首播起,其就因独特的形式和价值创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,收视率和美誉度节节攀升,成为科学与综艺碰撞的一次很好尝试。如今3年过去,四季节目播完,遥想它当年横空出世的样子,那种“骨骼惊奇”感让它受到的赞誉程度,可以说比起当今的《见字如面》《朗读者》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时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,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,社会成员整体上呈现浮躁状态,缺少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。概观当下中国电视。满屏都是歌舞升平和集体狂欢,久而久之不免让人审美疲劳。在此时机,《最强大脑》这档科学真人秀应运而生,宣扬理性意识和科学精神,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日渐恶化的传媒生态。

2

科学娱乐,内容创新

作为科学类真人秀节目“最强大脑”高收视的背后,在于将“科学”概念娱乐化,并将此概念贯穿在节目每一个制作环节,用多种方式,向观众有效传达了科学的理性精神,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观众的认知维度,成为一种高明的“寓教于乐”。

《最强大脑》在内容上,主要从嘉宾设置、表现手段、互动模式等方面着手,提升大众对科学传播的兴趣和参与程度。这几季《最强大脑》都注重明星效应,借用嘉宾的社会影响力,以获取更多观众的关注。第四季节目邀请了刘国梁、魏坤琳、陶晶莹担任评审嘉宾,此外还有章子怡、周杰伦、傅园慧等明星加入,在制造话题方面大放异彩,不同类型角色定位的搭配也是可以看出节目组的用心。在《最强大脑》收官之战,节目组请来诺贝尔奖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教授,观战人工智能与人类选手的巅峰对决,诺奖级科学家的加入无疑为节目提供了很好的专业权威背书。

《最强大脑》将真人秀和选秀手段引入科学类节目中,旨在选拔出能够代表中国与外国选手同台PK的最强大脑,因此,谁将晋级、谁将淘汰成为吸引观众关注的重要因素。超常的才能、未知的结果、充满悬念及不确定性的挑战过程,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。而本季节目赛制推进也让节目“步步惊心”,增加了观众黏性。

这一季,节目组召集了前三季中最具实力与人气的十位选手,重返舞台,组成“名人堂”,参与每场挑战赛的选拔,甚至推举“轮值主席”坐在评审团中参与现场评分,并对特殊选手享有“爆灯权”,直接制衡Dr.魏的权限。同时,“名人堂”里的大神面对新生力量组成的“踢馆军团”的强劲挑战,坐上“神坛”的脑力王者们随时都有可能被替代,这种设置让笔者有种当年看圣斗士时候的剧情即视感。

《最强大脑》第四季设置“名人堂”

在第四季节目中,不仅有人与人之间PK的基础上,节目还引入了“人机大战”模式,百度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“小度”作为特别选手参赛,与人类“最强大脑”现场对决。在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时代,《最强大脑》在节目中巧妙融合展现人类最先进成果,拓展观众的认知维度的同时,也一箭双雕增加了节目的另一重看点。

《最强大脑》上演人机大战

此外,节目采用分享式传播,选手来基本上是素人级别,但是他们身上却有着特殊才能,通过《最强大脑》这个平台来向观众分享他们的天赋异禀。在近乎奇观的观看体验下,科学与大众的距离逐渐拉近,大众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加深。从凭借“星际迷航”、“一沙一世界”圈粉无数的卫冕“脑王”陈智强,到盲拧魔方比赛里的“新人”周闯,《最强大脑》成功地塑造了一批 “素人脑力明星”,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忠实观众。

在制作上,本季《最强大脑》算是保持了一贯水准,无论是节目预告片、赛制宣传片还是挑战项目、选手介绍介绍,从拍摄创意、剪辑、包装以及配音、配乐等多方面都算得上是考究。此外,最能体现节目组在制作上用心的是,那一件件为挑战项目专门订制的豪华道具,它们的复杂程度有时被观众以“变态”“逆天”来形容。“神道具组”也在网上引发热议。

比如由武大学霸尤东梅挑战的“小人国之旅”项目中,所用“乐高城”道具,由80000多个乐高零部件搭建而成,里面蕴含30余个独立场景,9座楼房,100余个乐高人仔,500余组绿色植被。这项庞大的工程,不仅需要数十位道具组老师制作,还需要专业的乐高玩家协助历时400余个小时手工搭建而成!并且乐高城的搬运也是一大难题,只要稍微不注意零件就会坍塌掉落。这就意味着道具组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必须十分谨慎细心,不能出一点差错,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要重新来过。

类似这样的逆天项目和逆天道具还有很多,比如“钉子画廊”、 “皮影追踪”等,对道具都有超高要求,无疑道具组辛勤努力的结果而来的,笔者真心觉得是良心活。

3

展望:

科学类节目,中国电视生态的重要一极

平心而论,《最强大脑》为中国科学类电视节目的生产、传播和衍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,为进一步厘清科学传播、大众参与和电视表达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。它在一定意义上稀释了娱乐浮躁的电视综艺创作环境,在一定范围内让科学逐渐流行了起来,让科普类电视节目逐渐流行了起来。但毫无疑问,和所有节目一样,节目进入第四季,作为一档消耗性极大的“极限挑战类”性质的节目,它面临的是选手荒和审美疲劳。审美疲劳可以通过一定的节目形式内容创新缓解,但节目属性对于人的高要求使得高质量“新面孔”选手和项目日益稀缺,这成为困扰《最强大脑》的阿克琉斯之踵。

早在《最强大脑》第一季收官的时候,当时还没出走江苏卫视的王培杰曾说《最强大脑》因为选手消耗等原因,很难做成第二季,然而我们这几年欣喜地看到在节目团队的努力下,这档顶级科学真人秀不仅成功跻身“综N代”,同时成为漫天娱乐的综艺创作环境下的独具魅力的节目类型。

据说在选手搜寻瓶颈期,节目组采用了多维度分类、地毯式搜索的办法力求突破。通过选手能力种类分类、地域分类、年龄分类等方式分类,定人定期搜寻,同时用最“笨”的办法——选手导演分别到每个省会城市图书馆,,一本一本地翻阅过刊都市报——虽然进入大数据时代是大势所趋,但是最笨的办法有时候却是最有效的办法。

《最强大脑》通过节目再现出来的意义,除了传播科学知识本身,更重要的是展现人在追求卓越道路上的激情与勇气,这种激情与勇气不仅体现在选手身上,也体现在这群不屈不挠的幕后团队身上。

笔者认为,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个顶级团队的第五季作品。

新风机

灯具检测

USB3.1连接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