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岗岩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花岗岩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泉州清源山限车之争封闭是趋势限行无法一蹴而就

发布时间:2021-01-21 06:37:29 阅读: 来源:花岗岩厂家

清源山,泉州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、中国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,也是泉州的母亲山。近年来,到清源山休闲健身的游客和市民,逐年大幅增加,每年数以百万车次计的机动车辆,夜以继日,蜂拥上山,不断挑战景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底线。

今年年初,清源山景区管委会开始酝酿限制机动车上山的规划设想。

“一石激起千层浪”,一场关于清源山是否应该封闭管理,还是放任机动车随意上下的争论随之展开,愈演愈烈。

清源山限行机动车 各方观点大碰撞

山路上,人、机动车、自行车等混行,存在一定安全隐患。

“亲!仲夏夜的晚上,泉州哪条路的车最多最堵?市区交通节点?错!就在咱们的清源山齐云路!”

“几年前,骑自行车上山,呼吸到的是饱含氧离子的清新空气;如今,上山通道车满为患,一路骑行下来,满腔净是汽车尾气!”

这两句玩笑话,您可别不当真。您可知道,每天在清源山上跑的汽车数量到底有多少?对景区生态环境有何影响?这不,为了保护泉州母亲山,清源山景区管委会正酝酿限制机动车上山。假如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后,会给当地居民、外来游客、山上餐饮业等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?

带着这些疑问,早报记者利用周末时间,上山展开全面调查,直面骑行上山者,寻访当地原住民,与餐饮业经营者交流。大家对这种“限行”封闭式管理模式,各持己见,褒贬不一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山,亲近大自然,坐下来,泡上一杯茶,且听八面来风,聊一聊最近发生的关于清源山“封山限行”的那些事。

现场一

人车混行 还有骑行队伍

24日恰逢周末,天气很好,清源山也迎来了游客高峰期。一个上午,记者就在齐云路上碰到了10多支骑行队伍,有的十多人,有的三五人。

资深骑行者老王说,到了夏天,骑行的人更多,只要不下雨,每天都有几百人,到了傍晚,几乎只每隔一小段就有一拨骑行者。另一名骑行者说,以前有个队伍为了参加比赛,经常到清源山拉练,一天上上下下好几趟。

与此同时,一些市民将车停放在旧的齐云售票点,尔后步行到天湖等处,但有的并不是沿着木栈道走,而是在公路上行走。这样便形成了人、机动车、自行车等混行的情况,给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。

现场二

停车场少 路边随意停车

清源山全路段是不允许路边停车,但上山的人可以看到,路边随意停车已成了常态。

从山门往北山路向上,到处都是违停的车辆,有的把车开到旁边的空地,有的则直接停在机动车道上,因此,在北山路经常发生拥堵的情况。“水流坑”的很多餐馆在村子里,本身也没停车的庭院,游客则直接将车停在齐云路上,给过往的车辆带来不方便。

“不是我们不愿意停在停车场,而是基本没什么停车场可以停。”游客肖先生说。

记者发现,在山门处并无停车场,目前正在建的停车场还要一段时间才能使用,而齐云路从山脚下到山上整条路的道路两边,也只有两个停车场,一是在天湖路口处,二是在南台岩入口处。但若遇到高峰期,这两处停车场也供不应求。

清源山限制机动车上山,泉州网问卷调查显示

1013人支持 823反对

清源山拟限制机动车上山,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,你怎么看?由本社泉州网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,支持者还是比反对者多一些。

通过本社泉州网查看相关报道的读者,两天内就有6350人,问卷调查的发起时间为23日上午10点至25日上午10点,有1836人参与问卷调查,并投下自己心中的那一票,结果为1013人支持,823人反对,支持的约55.17%,反对的约44.83%。支持的比例高出反对的比例10多个百分点。

景区管委会调取监控统计以及每年门票收入分析

一年百万车次上山

“一年统计下来,在核心景区内进入的机动车数量至少在百万车次。”对于这个惊人的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,景区执法大队负责人这样分析——

为了精准掌握山上机动车情况,去年8月份,管委会调取了齐云路收费站点的监控,随意选取周末某一天的24小时截图,“单单那一周的星期六一整天,出入齐云收费站的汽车竟然达到4500多车次”。

该负责人称,这样一来周末两天就有9000车次,加上周一到周五的车流量,按9000车次计算,一周七天就有18000车次在景区里面跑,“一年按52周计算,就得出百万车次的惊人数据”。他还表示,这些还不包括公务接待车辆,以及两轮摩托车的数量。

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汽车尾气量计算

每年承接数百吨汽车尾气

按照目前国际上关于汽车尾气的研究结果,汽车尾气污染物主要包括:一氧化碳、碳氢化合物、氮氧化合物、二氧化硫、烟尘微粒(某些重金属化合物、铅化合物、黑烟及油雾)、臭气(甲醛等)。据统计,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公斤,碳氢化合物200—400公斤,氮氧化合物50—150公斤。

“每辆汽车待在山上时间按两小时计算,100万辆汽车所产生的尾气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。”业内人士分析,以“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公斤”为标准推算,一年下来这些汽车在山上留下的一氧化碳约250吨、碳氢化合物约16.7—33.3吨、氮氧化合物4.2—12.5吨,“数量这么庞大的汽车尾气,对山上植被的影响十分巨大”。

相关阅读:泉州清源山酝酿限制机动车上山 将谋划全新交通模式 上一页123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>>

周末常有家长带孩子上山游玩

不少骑行一族选择上清源山锻炼

骑行一族

“限机动车上山, 十分赞成”

□陈自选 骑行发烧友

基本每周都骑自行车上清源山

“限制机动车上山对我们骑行者来说,绝对是件好事。”穿着骑行装,扶着山地车的陈自选说。

陈自选是个年轻的小伙子,也是一个能常年坚持骑行的市民。每个月,他平均有四次骑自行车上山,有时是车队10多个人同时行动。他说,在齐云路骑行,都要小心翼翼,能尽量靠右走,绝对不占靠里的道路半公分,尤其是领头的人,更起到提醒的作用,“上山的时候,尤其到了弯道,领头的人看到山上下来车辆,都会举手提醒后面的同伴,一个传一个。”

在陈自选看来,若能限制机动车上山,对他们来说,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,爬坡的时候,有的骑行者耐力比较差,累得气喘吁吁体力不支的时候,可有的司机会故意按喇叭,此时,骑行者会比较紧张,容易出现意外。

大学一放假,回到泉州,趁着周末好天气,小魏带着妹妹上山,在齐云路走了好长一段路,看着上上下下的机动车,他说,空气并不是很好,老是要吸尾气,要是能限制机动车上山,那就很棒了,相信沿着齐云路上山锻炼的市民会更多。

餐饮业者

“生意肯定会受到影响”

□吴女士 在水流坑经营餐馆近20年

在水流坑经营餐馆快20年的吴女士认为,限制机动车上山对她的生意肯定会造成较大的影响。

吴女士的餐馆就在齐云路旁,站在她餐馆的走廊上,可以看到大半个泉州市区,风景独好。冬日的下午5时多,餐馆里并没任何一个客人。其实,记者在“水流坑”发现,大部分的餐馆,在冬日里的生意并不是很好。吴女士也证实这一说法,“赚的主要是夏天,冬日能维持成本就不错了。”

吴女士说,以前村民靠砍材到山下卖来赚点家用,景区慢慢形成后,她和众多村民开起了小餐馆,换另外一种方式“靠山吃山”。她初步统计,村里的几百人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与村庄餐馆有关。她家也不例外,厨师是自家人,服务员都是请村民来帮忙,生意好的时候多请几个。若是限制机动车上山,上山休闲的市民肯定会少很多,她家的生意也会受到影响,进而影响到整个村庄的经济以及村民的收入。

村民老吴说,许多村民靠在餐馆打点零工增加收入了,若游客减少,他们就没零工可打了。

吴先生在山上养蜜蜂卖蜂蜜,他说,不少市民会开车上山找他买东西。要是限制机动车上山,一些市民可能会觉得上山不方便,不找他买蜂蜜了。

山上居民

“亲朋好友来了怎么办?”

□金良鑫 泰峰自然村居民 年近八旬

“要限制机动车上山了?”金良鑫表示不理解。

金良鑫家住山上的泰峰自然村,今年快80岁了。去他家,有两条路可走,一是沿着齐云路而上,二是从草邦水库方向沿着土路上山。但对泰峰的村民来说,他们更习惯于走齐云路。

40多年前,他和很多村民参与了齐云路的修建。“应该说,今天的齐云路,我们也曾经洒下汗水。”金良鑫听说今后有可能限制机动车上山,他有些激动,“是先有清源山,才有景区的,齐云路这条大道,是我们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,限制机动车上山,我们出行肯定非常不方便。”

与金良鑫有同样想法的村民大有人在。家住“水流坑”的村民吴祖愿说,他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清源山上,景区没成规模的时候,根本没这么多机动车,路也没这么好,现在景区名气越来越响,路也好了很多,为什么还要限制机动车上山呢?他举例说,景区在齐云路口建售票站时,村民就觉得非常不方便,“去年,我一个外甥要来找我,在售票站就被拦住了,不让上来,我只好骑着摩托车下山,好说歹说,才把外甥带到家里。”

何女士和丈夫平时在泉州市区上班,只有周末等节假日的时候,才会回到清源山的家里度假,一些朋友有时也会一起来玩。“以后若限制机动车,朋友们肯定会觉得不方便,不来玩了。”何女士很是担忧。

开车一族

“带孩子来玩就不方便了”

□小雅和赖女士 周末携家带口开车上山泡茶

在清源山上,天气好的时候,经常可以看到抱着孩子上山游玩的父母。无一例外的是,他们大包小包带着很多行李。

游客小雅带着2岁的儿子上山,她说,她很喜欢带着孩子上山游玩,这是孩子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。但每次出门,她要带尿布、衣服、水壶,甚至婴儿车等一大堆东西,小车的后车厢都装得满满的。

“还是开车上山方便。”小雅说,若是乘坐电瓶车上山,是没办法带这么多东西的,即使自己不嫌麻烦,估计别的乘客也有意见。

每到周末,赖女士一家三口都会上山喝茶放松。她一般将车开到“水流坑”,尔后下车,步行一两公里,到一家熟悉的餐馆泡茶。她说,若机动车不能上山,就非常不方便了,可能以后就会少去清源山了。她认为,限制机动车上山,对于买年卡的市民还要另付一笔车费。如果不是大型节假日,清源山一般不会发生车辆拥堵。

登山者

“弹性管理比一味限行好”

□李先生 银行职员 周末经常上山

爬爬山,喝喝茶,吃点青菜,跟一帮朋友聊聊天,是李先生周末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。

李先生在银行上班,每逢周末,他常会约一帮好友爬山锻炼身体。他认为,到清源山玩的人,纯粹休闲的人肯定比走马观花的游客要多得多,很多市民就是奔着山里新鲜空气而来的,而且一来就是大半天。周末上山的人,也肯定比上班的要多得多。因此,没必要一棍子打死全部限制机动车上山,而应该实施弹性管理,遇到一些重大节假日实施限行,平时则允许休闲的市民开车上山。

小许说,清源山上有很多村庄,有好多个角落,有的地方交通并不是很方便,即便以后电瓶车很多,配套设施很完善,也不可能把每个游客送到他想要去的那个角落。“我还是认为,不要太限制机动车上山,而是应当限制那种团体游的大客车上山。”

■泉州通网友

五福娃:应该控量。

匿名网友:早意识到环保就好了!没人懂!

雨锋:这是要占山为王的节奏吗?市民门票喊了两年了还没实行,连开车上山泡泡茶都不行了,山上的村民怎么办?

匿名网友:主张每日限额放行,可行?

雪无名:其实这是一种家庭文化,有利于社会和谐,建议不要简单粗暴地开与关,可以计算承受量,限量接受市民网上预约。

■市民声音

林先生:以后不能开车上山去喝茶纳凉了吗?若改由大型环保车辆接送旅客上山,这是在拓展非门票业经营吗?如果不让机动车上山与向本地人免费开放山门同期进行,鼓励登山锻炼,倒还差不多。山门不开,车不让进,处处设卡,满脑子想着掏本地人口袋里的钱,怎么行?

屈先生:清源山酝酿限制机动车上山,理由是为解决汽车尾气污染景区生态环境问题。限制的同时,景区将购置一批大型环保接送车接送游客上山和往返各景区。这些接送车收费吗?这个读者最关心的问题,管理部门应当给出答案。如果收费,那说明清源山也只是打着一个十足动人的幌子,行创收之实罢了。

李小姐:清源山酝酿限制机动车上山,注重环境保护是好事,但是解决方案也要实际一些,尽快出来才是。

刘先生(某广告公司策划):清源山是泉州城中一片世外桃源,为了保护它,限制车辆上山是十分必要的。但限车之后,一些身体不太好的老人,又不敢坐缆车,也不能剧烈运动,他们该如何上山?像我这样工作很忙的人,如何能去山上放松一下而又不浪费太多时间呢?

上一页123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>>

针对今后清源山的管理和保护问题,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

封闭是趋势 “限行”无法一蹴而就

每到节假日,山上的停车场停满了车。

对清源山实施封闭式管理,是出于何种考虑?“限制机动车上山”的想法又是从何而来?封山限行具体如何实施?今后核心景区内8个自然村1000多名居民的去留、出入问题,有何打算?对于市民最为关注的几大焦点问题,记者采访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。

为何封山限行?

车满为患到处乱停 已成5A后发展瓶颈

“按照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和游客增长情况,实行封闭式管理,势在必行,也是今后景区管理的一种趋势。”清源山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拿下5A这块金字招牌后,核心景区内的停车难题已成今后发展最大瓶颈,“但是封山限行的实施,无法一蹴而就,而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与谋划。”

清源山现有停车场规模小,容量少(全山仅300多位,其中,山下不足150位)。随着自驾车到景区参观游览、休闲健身的游客和市民的爆增,停车难问题十分突出,虽周边可利用空地均得以利用,但仍无法满足停车要求,每逢周末,车满为患、交通拥挤,黄金周游客高峰期间,甚至出现不少游客因车辆受阻山门外而放弃进入景区。

市民、游客对景区交通问题及机动车进入景区现象屡有投诉,清源山管委会虽已采取多种管理方式进行宣传、引导,但成效不明显,长时间堵车、车辆磕碰时常发生。之后,管委会考虑在山上新建两处大型停车场,以解决堵塞问题,但方案没有得到同意。

去年3月,市信访局转来的《福建〈省长信箱〉来邮交办单(闽信电邮〔2014〕3272号)》,建议景区实行封闭管理,禁止车辆进入景区。去年7月份,住建部执法检查专家组在实地考察后也建议景区应加大管理力度,实行封闭式管理,建立、完善景区交通等问题。

具体如何实施?

山下规划大型停车场 组建公司来运送旅客

根据景区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其他5A级景区的成功经验,有关方面已有初步打算:实行封闭式管理,禁止机动车进入清源山核心景区,所有车辆统一停放核心景区外的综合停车场,进入景区可换乘景区旅游专用车或步行游览。只有这样,才能彻底解决景区交通及游客上山难的问题;也只有这样,才能更好地保护风景资源,营造安全有序、优雅清新的旅游环境。

“要限制机动车上山,首先要解决两大问题,一个综合停车设施,一个则是配套的运输公司。”据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,目前对于今后清源山景区旅客接送等问题,已形成初步方案,具体实施细则还在进一步协调之中。

根据该方案,加快景区大型综合停车的建设,考虑在旧殡仪馆往上至北山路和齐云路交叉口,筹建面积约30000平方米 (45亩)、停车位达1000位的大型生态停车场,同时,适当配套建设综合服务设施,总投资约5000万元,争取纳入2015年市重点城建项目。

至于组建景区区间运输公司事宜,参照武夷山、白水洋等省内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做法,由相关投资公司牵头,采用社会化运作,组建景区区间运输公司,负责景区及区间游客游览交通接送等。为发挥清源山旅游龙头及集散功能的作用,扶持及壮大清源山旅游产业,建议配套出台相关扶持政策,核准开通泉州机场、动车站、九日山、灵山圣墓到清源山的区间交通运营线路牌照。

山上居民咋办?

通迁最好共存也行 居民出入发通行证

5A级景区的核心区域内,竟然有八个自然村,1000多人居住其中,着实让人吃惊!其实,早在2004年的泉州市两会上,已有市政协委员写提案,建议将位于核心区的清源社区整体迁出景区。考虑到一步到位将清源社区整体迁出有一定问题,近期可先期将位于核心区内的水流坑居民区迁出,择地安置。

据悉,清源街道的清源社区位于山上主景区内,现有水流坑、柳洋、泰峰、福鼎、西田寮、茶寮、洞后、张梨等八个自然村落,居民315户1000多人,其中位于半山腰、齐云路中段的水流坑村落最大。由于搬迁问题涉及面广,资金投入量大,此事一直搁置至今。借此次清源山“开封”之争,山上村落整体搬迁呼声再起;假如“封山限行”之后,这部分居民出行交通该怎么处理,一系列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冒了出来。

“对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永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”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于此事持这样的态度,“能整体搬迁固然是件好事,或者让山上自然村继续存在,共同维护景区生态环境,也未尝不可,关键是能保护好我们的母亲山”。

对于清源山实施封闭式管理后,山上居民出入问题,该负责人称,“关于这个事情,我们也有考虑,对于驻山居民及单位车辆,可凭景区颁布的特别通行证出入景区,一点问题都没有。”

■代表委员

限行要经科学论证 封闭要“一视同仁”

□泉州市人大代表 苏耿聪

“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,严格限制机动车上山的做法,达到更好保护母亲目的,这也未尝不可。”苏耿聪认为,目前国内不少著名的景区(点),也曾遇到与清源山类似的问题,不少采取封闭式管理办法,效果还不错。

对于如何实施此项措施的问题,他称,除了做好先期的规划设计外,还得请专业人士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情况,进行预估,“尊重科学的规划评估,合理制订实施方案细则,做起来才不会事倍功半。”他还表示,景区一些区域交通设施,如电瓶车、环保接送车等必须到位,才能保证市民、游客的方便交通,“既然要封闭,就要执行到位,对什么样的车辆都一视同仁,否则‘封而不闭’,就失去封山限行的意义了!”

“山上原住民的问题,在目前暂时无法整体搬迁的情况下,可以考虑修建新的通道,与上山主路错开。”他建议,像水流坑就在齐云路边上,居民出行与景区旅游交通混杂,如果能给村落开辟一条通道,对今后景区管理更为便利。

清源山位置很特殊 开发与保护要兼顾

□泉州市政协委员 李培德

“清源山发展到如今遇到的问题,最根本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两者的关系。”李培德家住清源社区管辖八个自然村之一的柳洋村,可谓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原住民,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——泉州市政协委员。

他称,清源山作为泉州人的母亲山,距离市中心不过几公里路程,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与发展,已成为许多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,“就像在家门口的公园一般,随时一出门,好像只要几步路就到了,相当方便!”对于这样一处位置特殊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适度的开发与精心的保护如何有序并存,至关重要,“如果单纯从保护的角度看,对山上一草一木的处理都要慎之又慎。”

对此,他举了个例子,前几年齐云路拓宽铺沥青,道路全程安装了路灯,“对于晚上走夜路的人,脚下的路是亮起了,但是这种光线又产生新的污染,山上的一些动物、鸟类都被吓跑了。”对于近年来上山的机动车剧增问题,他则认为,产生的噪音确实很大,“尤其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,大功率机车轰鸣而过,吵得人都睡不着觉。”

■他山之石

广州白云山:颁“禁车令”拒机动车

2004年9月,白云山管理局向市政府递交全面禁车方案。

2005年元月1日起,白云山全天限制20座以上的机动车辆(含中巴、大巴)上白云山,同时对其他进山车辆实行凭票通行制。

2005年4月19日,市政府“禁车令”实施:每天上午6时至下午5时的11个小时内,限制机动车进入从白云山南大门(双燕岗)到西大门(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侧)的所有风景区专用道路——白云山全面限车正式拉开帷幕。

北京八达岭:人车混行半世纪终结束

随着历时4年多,全长7.27公里的过境线全面竣工通车,2012年9月1日零时起,北京八达岭景区从滚天沟口至林场、陵园12.5平方公里的范围实施封闭式管理,结束景区半个多世纪人车混行的局面。

封闭后,从八达岭高速走水关出口出来的旅游车辆将停放在林场停车场,步行10分钟之内即可到达长城售票口。

上一页123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>>

闽南网2月3日讯 来自福厦高铁惠安站项目经理部消息,惠安站主体站房建设已完工,整个项目已移交给铁路部门接管。明日,惠安站将投入运营。

惠安站明日投入运营

4日至春节前 两趟动车经停

福厦高铁惠安站项目经理部相关负责人称,惠安站最多可容纳约500人候车,设有两个站台,工程已于前两天完成验收工作,仅剩下站前广场的绿化工程和消防通道仍在施工当中,但这对车站的正常运营不构成影响。目前,惠安站已移交给铁路部门管理。

石雕和影雕是惠安的特色产业,为弘扬传统工艺,彰显地方特色,站房设计者特意在站外墙壁上安装两幅大型石材浮雕,站内则挂置两幅大型影雕作品,成为惠安站站房的最大亮点。这几幅作品反映惠安女劳动的场面,展现惠女勤劳、朴实的精神面貌。

那么,惠安站将停靠多少动车呢?目前,铁路部门尚未下达关于惠安站列车开行的正式文件,“12306订票官网”也暂时未能查询到“惠安站”。

上述该负责人透露,2月4日至春节前,将有两趟动车经停惠安站,分别为福州—厦门和福州—龙岩,目前,具体的经停时间和票价还未公布。

市区到惠安站 可乘K702路公交

交通接驳方面,目前有惠安高铁连接线连接惠安县城与动车站。连接线起点位于县城西苑路与南阳路交叉口,终于惠安站站前广场北侧,途经紫山、螺城两个乡镇七个行政村,全长8.569公里,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/小时,双向六车道,从惠安站到县城只需约8分钟。

惠安公交已开通惠安县城至动车站的9路公交专线,往返路线为:县城公交站、二轻大厦、闽运总站、交管大队、东门车站、东门头、东升市场、东南大街、南门头、南安村、饮亭路口、莲坑、油园路口、紫山大桥、仕尾(高铁安置区)、高铁站。首末班发车时间为:早6:20(县城公交站)、晚6:30(高铁站)。线路全程13.5公里,共投入8辆车,前期试运行投入5辆,班次间隔每10分钟一班,试运行期间每14分钟一班。

从泉州市区到惠安站,可坐泉州公交K702路(原210路)(泉州汽车站—黄塘聚龙小镇)。该线路经停客运中心站、城东片区、华侨大学、黄塘镇政府等多个地点,终于惠安站旁的聚龙小镇。全程票价5元/人。泉州汽车站:首班7:00、末班18:50;每20~25分钟一班;黄塘镇政府:首班8:30、末班19:00;每20~25分钟一班;聚龙小镇:首班6:50、末班18:00,每1小时一班。(海都记者 苏桐轩 谢明飞 文/图)

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>>

闽南网1月30日讯 昨日,泉州市人社局通报2014年用人单位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案件,18家欠薪用人单位被列入典型案件(详见下表)。

18家欠薪企业名单(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图)

泉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称,这18家用人单位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,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,个别企业主甚至逃匿失联,致使劳动者工资难以追偿,引发影响公共秩序的事件,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。

根据相关规定,对上述单位予以通报,并通过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、媒体等渠道予以曝光,并列入重点监察目录。(海都记者 曾小琴)

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>>

闽南网1月30日讯 今早6点40分左右,南惠高速东段连接线出口,发生一起严重车祸。满载海沙的农用货车被一辆迎面而来的吊车撞翻,两辆车的司机当场殒命。

有目击者说,吊车当时车速很快,似乎是想抢红灯,结果出了事。吊车上还有2人受伤,货车上有1人受伤。(海都记者 涂传之 黄谨)

车祸现场图

事故现场图

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>>

赏金战纪百抽版

电脑装机软件

仙侠神域